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人。他(她)们的电脑硬盘里塞满了电子书和电影,但其实根本就没看过几部;喜欢囤积生活用品,最后可能都放到过期……
这一类人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并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其实,这种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囤积症,这种病症很容易让人的生活陷入混乱。
那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疾病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囤积症吧。
什么是囤积症?
囤积本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从蚂蚁、粪金龟,再到鼠类和人类,许多物种都以囤积食物来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当然,人类的囤积行为更为多样:奸商囤积居奇,以谋取暴利;枭雄广蓄兵甲,以逐鹿天下 ;更有节俭主妇将针头线脑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囤积行为虽十分常见,但发展到囤积成癖,为囤积而囤积,则有病态之嫌。有些人,积攒了大量物品,这些物品价值甚微,堆放在居处,使生活空间不能发挥正常功用,甚至影响到饮食作息,人们称之为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
那么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了,究竟患有囤积症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患有囤积症一类人的特点。
(1) 对自己的所有物丢弃困难,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这些东西的价值。这一标准涉及囤积症的核心特征 :丢弃困难。"丢弃"并不只限于扔掉,还包括送人、再利用或卖掉。有囤积症的个体往往不考虑物品有无价值或能否再用,他们只是要存储更多的东西;
(2) 有强烈的存储物品的欲望,丢弃物品会深感痛苦。该标准澄清了丢弃困难的原因。 囤积症的核心特征就是保存所有物,其脏乱的囤积不是出于没有条理或懒惰,而是出于只愿存储不愿丢弃;
(3)大量物品的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甚至使人无法在其中生活和工作。如果这些场所还有一点空间没被占用,那是由于他人(如家庭成员、清洁工、权威人士)的干预。该标准描述了丢弃困难的一个典型后果,即脏乱。这种特征通常会引起家人和朋友的注意;
(4) 囤积行为极大影响和干扰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引起重大不幸。其中,最明显的是,囤积使人们不能合理使用家里的生活空间,妨碍基本的家庭生活,如做饭、起居、睡觉等,甚至使这些活动具有了危险性。这进而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导致家人疏离,甚至威胁到周围邻居或他人的健康和人身安全 ;
(5) 囤积行为不是由于健康状况(如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
(6) 囤积行为并非由其他一些精神障碍引起的,如强迫症的囤积、精神分裂的妄想、痴呆的认知缺陷、普瑞德-威利氏综合征( Prader-Willi syndrome)的囤积食物、自闭症的兴趣减退等,都不属 囤积症。
在上述标准中,(1)、 (2)和 (3)是描述囤积症的症状; (4)是界定其危害程度; (5)和 (6)是排除标准。
导致囤积症的原因
有些人会得囤积症,很大程度上是和“创伤心理”有关,比如无限制的购物,可能会是很多人自我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患有囤积症,通常与患者个人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不无关系。有些是因为年少时,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家里排行老大,家长要求老大要让着小的。而有些则是因为生活在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
有的人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家族里有囤积症患者的后代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囤积症。
许多囤积症患者是因为缺乏一个温馨,支持和积极的童年家庭关系,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建立在物品上。
一部分囤积症患者因为曾经经历过或者更容易经历创伤性事件,囤积物品是他们面对创伤或者灾难时的一种反应。
囤积物品与被物品占满的狭小的空间让囤积症患者有安全感 。
如何克服囤积症?
1.囤积症要慢慢改正
对青少年而言,囤积症者更多倾向于“恋物癖”,对一些物品有特殊的喜爱而无法自拔;中老年人则多是因为对东西比较爱惜,觉得扔掉可惜了,慢慢收集起来,越来越多。
很多囤积症者的家属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很反感,没办法改变时,便会采取责备的态度,实际上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囤积症者,尤其是孤独老人,往往缺乏与人的交流,他们将精神寄托在囤积的物品上。因此,通过耐心的交流与倾听,让他们体会到被关心与被爱,才有利于他们的逐渐转变。
2.养成处置不用物品的习惯
为了避免囤积的发生,我们可以养成处置不用物品的习惯,如身边有朋友需要,可转赠出去,手留余香;上网查查哪个灾区正缺衣物,打个包寄过去;去二手市场或上同城网站二手市场转手;送去社区的慈善超市或社会受捐助点等等。
3.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如果囤积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和家人的关系,或者带来其他闲扰,应当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或者精神科门诊就诊。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囤积一些生活用品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这不仅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困扰,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通过今天简单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对囤积症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了解自己 。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