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百科||把握好这些距离,让你有更好的人际交往

时间:2020/10/20 11: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首先在开始今天的心理小百科之前,心心君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睡不舒服,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块就会刺痛对方,反倒睡不安宁。

因此,两只刺猬就离开了一段距离,可是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

这也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选择题,你要坐公交车出去玩,上车后你发现只有最后一排还有五个座位,走在你前面的两个人,一个选了正中间的座位,一个选择最右侧靠窗子的座位,剩下三个座位中,一个在前两个人之间,两个在中间人与最左侧的窗户之间,这时你会选择坐在哪里呢?

 

 

想必你多半会选择最左侧窗户的座位,而不是紧挨着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位坐下,不要好奇,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像前面讲的刺猬那样,彼此需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有时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例如,无论在拥挤的车厢里还是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空间里挤满了人无法改变时,你只好装作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

所以看上去神态木然,既然这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适当的交往距离,就像前面互相取暖的刺猬那样,既互相关心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下面心心君要告诉大家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个怎样的距离才算合适。

 

01 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远范围也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02 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相当于两臂的距离,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一端。

 

03 社交距离


  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米,相当于一个人竖躺在两人中间的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间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能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04 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多用扫视,少有注视,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

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送大家一句心心君喜欢的话:不必靠太近,还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今天的心理小百科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下期再见!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