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成长辅导||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

时间:2019/11/14 20:29: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心心君最近发现朋友圈的动态越来越少,那些之前可能一天能发好几条动态的人,而现在可能十天半个月也不见得发一条动态,他们之前发的动态大多都是关于自己的生活,而现在更像经营着一个“僵尸号”,发动态只为了证明自己还在用这个号码。无论是动态的数量,还是动态关于自己的内容,都越来越少。不知为何,我们好像与朋友圈越来越远。

                                 

“我们发朋友圈越来越少的原因”这一话题在微博与知乎上一直都是比较热议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发朋友圈的原因,就像图片中的这些原因,追根溯源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距离”远了,那到底什么是距离呢?

“距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两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也可以形容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而在心理学范畴是属于社会心理学,且在心理学中“距离”分为空间距离(又名“人际交往距离”)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

空间距离是指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1、亲密距离

这涵盖了大约45厘米范围内的实际身体接触。通常这一距离涵盖了你的亲密朋友、爱人或者与你感情深厚的人。工作中通常不提倡身体亲密,但是也有一些例外,例如,人们可能会在亲密距离范围内低声传达某些秘密信息。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陌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若越过这个距离,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约3.77.6米,远范围在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下面心心君带你走入漫画,了解发朋友圈前后的心路历程。

 

其实不仅是在网络中的朋友圈会这样,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也如此;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我们的人际社交圈都是非常的广泛,亲密朋友、普通朋友、同学、工作伙伴、陌生人……而用来区别这些关系的就是心理距离——亲密程度。有时我们一边想和别人说些什么,但又担心会被别人嘲笑和忽略,久而久之感觉自己与很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与自己亲密程度高还是低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感觉越长大越孤单。

 如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原因,心心君总结了一些导致距离变远的原因。

1、害怕嘲讽和忽视。

    不敢说出的话和不敢发的动态都是害怕别人无法理解自己,进而忽视了自己的话语和动态,害怕可能会遇到那种尖酸刻薄的人对自己冷嘲热讽。

2、消极暗示。

    暗示自己的所言所行会给自己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会导致自信心缺乏,变得更加厌恶展现自己。

3、没有时间。

    越长大越忙碌,与他人接触时间越来越少,有时也会拿没有时间当借口。

    与他人沟通交流变少,我们越来越不了解彼此,然后我们的距离也就愈发的远。而且无论是什么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下面有几个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1、沟通交流。

    沟通是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无论是什么关系,都是在沟通中变得一步步熟悉与亲密。

2、积极暗示。

    暗示自己我们的所做所言大家都不会太在意对与错。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想的太多,其实身边的人包容心与接纳心是非常强的。

3、良好的心态。

    总会有些言论不是那么的中听,这个时候自己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人生历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自己身边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心的距离,我们只有把心的距离拉近了,彼此理解对方,才能和别人搞好关系,而距离都是需要自己去拉近,就和一切幸福都要自己创造一样。

    

 

 

 

点击下载文件: